信息科 张文莉
猪年将至,年的味道已遍布大街小巷,不管你愿意不愿意过年,年就快来了。
翻开岁月的画册,儿时的时候,过年是最快乐的事。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过年,好像家家都有过年的仪式感,贴福字、粘对联、穿新衣、放鞭炮、吃年夜饭、守岁,感受辞旧迎新的欣喜与郑重,给长辈邻里拜年,怀揣压岁钱,和一群小伙伴疯玩,拿压岁钱去买冰糖葫芦,去看踩高跷,牵着大人的衣襟逛庙会......每一项仪式感都溢出满满的童年快乐,让我们乐此不疲。
记得那会过年时,父母从冬至节就开始陆续准备年货了,腌制腊肉香肠,买回平时舍不得买的东西。一入腊月,我们就数着日子,眼巴巴地等待过年。在父母的告诫中,整个腊月都充满着过年的仪式感,吃饭一定要留个碗底,意味着年年有余;福字要倒着贴,寓意福到好运到;大年初一千万不能扫地,否则会把财气扫出去......现在,这些风俗都在逐渐消失。在新的观念里,吃饭留个碗底是不节约的,燃放烟花爆竹是不环保的......
小年以后,先要完成家里的大扫除,接下来最隆重的就是腊月三十的年夜饭。印象中,父亲最看重年夜饭的仪式感,过年倒计一周时,我们在父亲的吩咐下,就开始清洗各种碗碟鱼盘、勺子筷子、蒸笼锑锅等,腊月二十九,父亲去市场买回鸡、鸭、鱼、肉等,然后宰杀洗净,我们给父亲打下手,在旁边崇拜地看着父亲把活物变成装在盘子里的食物,食物不同,盛食物的盘子也不同,我们把很多蔬菜洗干净,放在一个大筲箕里面滤水待用。大年三十那天,父亲还带着我和妹妹一起裁剪大红纸,写福字、写对联,当时的我对父亲写得一手好书法无比膜拜,我至今,不论怎样努力也达不到父亲的书法水平。
原来,我们父母辈是最会制造生活仪式感的人,在物质生活贫乏的年代,他们却从不怠慢岁月,花很多时间和力气,用勤劳的双手和积累的智慧酿造生活的美,酿造我们儿时的美好回忆。我们盼望着正月初一穿着母亲辛苦给我们姐妹俩缝制的新衣,在走亲访友中把母亲的贤惠和自己的美丽展示出去。正是凭着这种仪式感,她们才走过艰难而无趣的岁月,拥有了对抗生活的勇气。
长大以后,我才明白,带给我们仪式感的人,往往是真正爱你的人,凭着这爱意,不知有了多少美好和感动的记忆。
如今,生活好了,人们更喜欢简单了,很多传统的习俗都一一省略,其实省略的恰恰是能串起未来美好记忆的仪式感,年味自然而然的变淡了。难怪有人会说:现在生活越来越好,过年却越来越无聊。
其实,每一个家庭都需要有属于自己过年的仪式感,有自己的年味,有自己的传承。所以,每年,我们家都要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家人汇聚一桌,把酒言欢,在美食美酒里一点点释放过去一年的辛苦与不易,在欢声笑语中细数时光,畅谈未来。年夜饭,也便是一场美好事物的大团圆,是一家人彼此依赖相互温暖的合家欢。吃罢团圆饭,一家老小在氤氲祥和的气氛中,围炉言欢,幸福美满,喜看春晚,我想“一团和气”说的就是这个时刻吧!到了半夜十二点,大街小巷炮仗声鞭炮声此起彼伏,辞旧迎新,春声雷动。
渐行渐远的不只是仪式感,还有三十晚上的春晚。
如今的大年三十,或许便是另外一种与时俱进的仪式感吧。打牌、喝酒、打游戏,微信跳一跳,集满了五福等着马云开红包等,有了更多的娱乐方式可以选择,而春晚也从精神年夜饭变成了氛围背景声。小时候真的把春晚当成一年中最不能错过的事情,每年除夕都会早早地守在电视机前,第二天还要看重播,这种状态持续了很多年。不知不觉,好几年都没怎么看春晚了,其实,生活总还是需要仪式感的,毕竟,它会让心中更有期待。
以前,大家都是见面拱手互道恭喜发财!大吉大利!现在,拜年都用微信......
你以怎样的心态面对生活,生活就会以怎样的方式回报你。如果我们能够在春节期间,还可以像小时候一样,与亲友单纯地交流,真诚地问候,依旧可以拥有一个温馨的春节,我想过年的仪式感依旧是中国人最快乐最期待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