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文化
父亲和他热爱的厂
来源: 德阳市罗江区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0-11-02 浏览次数:16196次
党政办 张文莉
我极少提起父亲工作的厂,因为我喜欢清静,不太喜欢嘈杂的尤其是金属的声音。
自记事起,母亲曾多次带我去成都,可能大城市无限的热闹和生活的便利也是父亲不愿意调回德阳工作的原因吧。他经常说“我们厂怎么怎么的、我们厂......”足见父亲对他们厂热爱之深。那些年,他们厂将他培养成了有一定专业技术的干部,他用为这个厂打拼获得的收入成家立业、奉养父母、抚育子女。他的血液中流淌着这个厂的故事、身上深深地烙上了这个厂的印记。
当年成都无缝钢管厂的无尽荣光——这里曾经产出了天安门广场上至今威武不屈的不锈钢管旗杆,在这个号称亚洲最大的无缝钢管厂里,那些亲手轧制钢管的工人小伙们,曾经是这座城市骄人的群像。
父亲所在的三分厂在牛市口,他在厂调度室工作,相对那些一线的岗位要轻松、安全一些。他曾经跟我说过他们厂的某个车间在80年代初期发生过的一次高空坠物砸死3个人的违章操作事件。那是由于上一班生产不规范,后面接班的人准备生产,机器却无法正常运转,导致行车吊芯棒的钢丝绳瞬间断裂,从二十米上空落下,当时砸中3人,一人当场死亡,另外两人抢救无效几小时后均死亡。这起重大的安全事故引起主管部门高度重视,立即组成调查组进行调查,对他们厂进行了停产整顿、修订规章、纠正违章作业等处罚,并安排死者家属进厂顶班。
有一年寒假,我被母亲送到父亲那里,每天跟随父亲上下班。尽管外面寒风呼啸,一走进厂里顿觉温暖。父亲把买来的馒头放在办公室的炉子上面的铁块上加热,不一会儿就闻到了烤馒头的香味,喝着厂里发的牛奶,每天的早餐都比在小镇家里的稀饭好吃。吃完早餐,父亲开始给各部门调度,有时候他出办公室也会带上我。我亲眼看见钢铁在熔炉里面融化后经过模压,出来的那一段段火红的圆柱体像极了火红的火车,这大概就是所有炼钢厂里面特有的风景线吧。看着高高在上的行车在轨道间来回移动,我当时觉得挺好玩的,父亲说其实他们很累,干这活操心得很。
牛市口是父亲生活了多年的地方,那里是无缝钢管厂职工及家属的生活区,人口密集,自行车车库都修成了三层斜坡的楼,里面密密麻麻摆放着大大小小的自行车。在上世纪90年代,牛市口是成都东门一条十分热闹的“夜市”。每到傍晚时分,这条街的摊贩亮起摊前灯泡,摆上五花八门的货,有麻辣烫、凉拌菜、糖油果子、家用钢制厨具、服装摊位等。来这里逛的,常常是住在双桥子、牛市口一带的居民。80年代末期,我参加工作后,有时星期天都会专门坐火车去看看父亲,顺便买一些凉拌兔丁回来吃,那味道非常“老成都”。那种繁华的景象一直贯穿整个90年代。据说2003年,牛市口占道经营13年的夜市退出了历史舞台。在此后,随着东门的扩路、改造等市政工程的实施,二十年过去,现在,这里成为一条畅通的大道,但是,牛市口昔日热闹的声和影仿佛还在眼前和耳边。
后来,成都无缝钢管厂因钢铁形势和市区扩大建设重组而改成了一个很尴尬的名字,叫做“攀成钢”。厂名变了,厂址也迁到了青白江。前两年,我去父亲好友家做客,傍晚时分在牛市口看见很多穿着工装的工人排队等候上车,父亲好友说他们都是去青白江钢管厂上三班倒的年轻工人,现在工资低不说,待遇也没有以前好了。
工厂有往日的荣光,也有衰败的无力。
昔日父亲热爱的厂,已经演变为“东郊记忆”里的模样。东郊记忆是至今还仍然在最大程度上保持着工业时代原貌的地方,复刻经典元素更是散发着怀旧色彩。
其实,一个时代气息十足的元素,对于无缝人都是一波又一波的回忆杀。
不过,还是要感谢这个城市的创意园,让我们今天仍然有能够“倒带”人生的地方。
-